2022年,经济发展的形势仍然严峻,建筑设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创作应该走向何方?建筑师和设计企业应该如何在“百年不遇”的当下变局中,

本次论坛由华艺公司执行总建筑师、科技部总经理陈竹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原教授作为学术指导。围绕“韧性生存与建筑创作”的主题,邀请了高校著名学者、行业内知名设计师等三十多位专家同行同华艺建筑师们一起,共同探寻当下建筑创作发展道路。

论坛活动由展览参观、主旨报告和学术对谈组成。整场活动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分享当下建筑创作新理念、新思维。

中海发展董事、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华艺副董事长李剑致欢迎词,他表示,期待嘉宾们在此次论坛中交流碰撞出创新火花,为行业韧性生存、建筑创作高质量发展激发新思考。
在学术论坛的开场,主持人华艺公司执行总建筑师、科技部总经理陈竹做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解读。她从2022年社会环境变局现状出发,进而提出本次论坛的焦点问题:面对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疫情时代”和不确定性加剧的未来,当下的建筑师是否有勇气,如100年前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驱一样,把城市空间的创造,当成疗愈社会的一种手段?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怎样用专业的方式,抵抗和防范环境风险?建构韧性城市、韧性设计的建筑学和建筑创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北建院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黄捷提出设计作品应更加关注人在建筑中的活动和体验,尊重周边自然环境,修补场地与城市的联系,注重日常生活与建筑的关联性。
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创始人、执行董事、深圳市库博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创始合伙人、首席建筑师邱慧康首先通过横向对比国内外建筑师工作状态,反思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如“同质化、差异性、在地性”等现存问题并进行剖析。其次以CUBE DESIGN 近期在深圳参与的两个设计活动为背景,展开讲述两个参与其中的故事。最后,回顾过往德国 Peter Behrens 老一辈建筑师们的建筑设计环境及背景,反思当下在中国作为建筑师需要回归建筑师的本源,并在共性中寻找差异的“甜蜜点”。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总建筑师周劲做了主题分享,探寻多维空间营造的(韧性)应对方法和方式。
因疫情原因,未能来到现场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在北京通过线上发言。金磊认为“韧性生存”的议题是广义且前瞻的,并进一步提出,设计机构在风险与机遇下的生存,都离不开建立纠错与反省机制,都要培育“温故而知新”的复盘能力,并创造“集思广益”的研讨交流机制。
梁黄顾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董事、总建筑师高方明认为韧性来自从单纯的designer回归真正的architect身份,从内观和自醒开始迎接建筑师负责制的到来。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刘海力从图式再现的角度,对在高校工作室与综合设计机构这两个阶段中所创作实践的建筑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一种在当代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强调不断回到建筑内在本体,并从外在性条件中寻找激发形式生成动力的设计思路。
各位参会嘉宾带来丰富的思想盛宴,
深圳晚报记者 郑淑仪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