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杰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企业跨境融资、培育新质生产力、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等主题,并在全国两会期间带来了多份提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来,大湾区科创产业加速发展,软硬联通不断拓展,协同融合纵深发展,有力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人员、市场、信息、金融等多方面的交流日趋畅旺通达,进一步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也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期待。
如何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大湾区金融发展统筹协调力度?
何杰建议,研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专项协调机制,由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研究解决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发展问题,提升跨境金融协作水平。
吸引资金进入创投行业
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金来源,创投资本契合科创企业盈利周期长、失败风险大的特点,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然而,创投行业当前却面临严重的募资难题,数据显示,2023年创投行业新募基金规模同比下降15.5%。
基于这一背景,何杰建议,进一步打通相关政策堵点,多措并举吸引资金进入创投行业。一方面,打破企业年金、养老金投资创投市场政策障碍。建议允许业绩优秀的头部创投机构管理部分年金。同时,在创业投资发达的地区,试点将部分比例的地方养老金委托创投机构管理。
另一方面,加速保险资金进入创投市场,鼓励银行理财等市场化资金进入创投行业。何杰建议,适度降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偿二代”体系中的风险因子;完善保险机构对长期投资的考核标准;引导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发与创投特点相匹配的长期投资产品;降低银行渠道代销创投基金的费用等。
此外,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何杰建议,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慈善基金、捐赠基金等进入创投市场;通过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家族办公室等参与风险投资市场;鼓励高校与专业创投机构合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便利内地企业赴港澳跨境融资
粤港澳地理毗邻相接,三地经贸活动频繁,加之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大湾区企业跨境融资需求与日俱增,且呈现多元化趋势。据测算,2023年大湾区参与进出口的中小微企业潜在资金需求达7000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万亿规模。然而,大湾区内地企业在赴港澳进行跨境融资仍然不太顺畅。
何杰表示,当前内地企业跨境融资审核登记手续繁琐、耗时长、成本高;港澳金融机构对大湾区内地企业情况了解不足,影响了对企业的授信。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征信互认和标准尚未统一,信用报告流转也存在困难。具体来看,粤港澳三地金融制度和市场环境存在差异,结合各自信贷业务特点、目标客群等形成了三地不同的征信需求框架及产品。征信服务机构在信息收集、数据加工、信用评价等方面的标准不统一,造成粤港澳三地征信产品不统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资金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此,何杰建议,争取大湾区成为企业发行外债审核登记试点区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单个企业1000万美元(或等额外币)以内的企业发行外债审核登记权限下放至省级发改部门,或开设简易快捷通道,便利化外债审核登记手续,缩短时间。
何杰还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征信互认,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试点开展跨境征信合作,加快推进粤港澳三地信用报告标准互认、征信产品互认,研究设立专门渠道服务于征信报告跨境传输,提升跨境融资信用服务能力,解决跨境融资难题。
此外,针对开放程度不足的情况,何杰认为,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境内的业务创新和发展要提供更多的便利,尤其是充分利用好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大湾区的重大合作平台,探索降低外资金融机构尤其是港澳机构的准入门槛;助力港澳金融主体进入内地市场,加快提升大湾区金融业一体化水平。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治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