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26日,由深圳零一学院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双螺旋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开幕式暨首站研讨会在深圳隆重召开。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厉侃出席活动,并发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思考--以零一学子王定之为例》主旨报告。厉侃站在主观培养的角度,又站在客观被培养的视角下,从双重视角的角度分享了这个案例。从学校机制的作用、学生自身的内驱、老师正向的指导等三个方面展开对于优秀拔尖人才的思考。厉老师谈到自己作为导师给予学生的三个“zhi”——知识、支持、指引,正是这三个要素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优秀拔尖创新人才涌现的机制。
全文实录如下:
(厉侃教授发表讲话)
厉侃:王定之这个学生是我在去年推荐到零一学院的。零一学院的培养方针是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和内驱力的、可以做一些改变世界的颠覆式创新人才。我一直在思考颠覆式的创新人才到底能不能培养出来?我觉得可能培养和筛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颠覆式创新人才只能筛选。能不能培养,怎么样培养是另一个角度的事情。
王定之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的一名特优生,特优生就有点像清华钱班拔尖的学生。首先,选拔要求学校排名在前1%,学校会给他一对一的导师培养方案,而培养方案是个性化定制的,是由学生本人和导师一起商定应该上什么课程,应该做什么项目,这样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特长,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培养。他的成绩非常优异,加权平均分93分,专业排名在机械学院242个人里面排到第2名,也得到了学校三好学生的荣誉,是非常优秀的一个学生。后面我推荐他到零一学院,参与到零一的暑校,还有ESRT项目里面来,给他提供平台资源和支撑。
这个学生本身有什么特点呢?他本身非常符合零一学院的招生标准,这也是我向零一学院学习到的很重要的一个点——怎么样招学生。我在招学生的时候,以前是看这个学生的背景怎么样,学习怎么样,聪不聪明,但是我并不知道怎么去挑选一个学生。但是王定之这个学生有非常强的内驱力,强到什么程度呢?所有的事情,他想做什么事情会主动找你,老师我需要什么资源,你能不能帮我问一问,老师我要学什么课程,我应该选什么。为了做这个事情,他自己也会主动去学习很多专业知识。至于其他特质,包括开放性、智慧、坚毅、领导力,我觉得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突出。非常强的内驱力,这也是他很大的特点。
在零一暑校他也做得非常不错,比如说力学仿真,海报汇报,得到了零一新锐的证书,也取得了一些小的成果。ESRT项目时,我给他提了一个课题,难度比较高,主要是做基于力学屈曲组装三维微结构的可拉伸光伏电池。这个项目难在哪呢?它需要非常多的柔性电子方面的专业知识,柔性电子是非常交叉的学科,不光需要电子学的知识、力学的知识,还有综合的设计。这个项目,执行人需要有很好的内驱力,哪怕把这个项目丢给我的博士生,如果不想做,也没有办法完全支撑这个项目。但是他这个项目执行得非常好。项目最后在3月25日于组会上作汇报,做得非常优秀。
他所取得的一些进展,比如在结构设计方面,高拉伸率、高覆盖率,符合太阳能电池要求的设计,都是他自己做的。后面他找到我,说想做有限元仿真,我手把手教他做了一些仿真的东西,他自学了有限元和弹性力学,做的仿真结果已经初步成型了。在制备方面他也有不错的成果,柔性电子制备涉及到光刻、悬涂等很复杂的制备工艺,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讲,尤其是对于从未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来讲,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课题组给他提供的资源,完成了这些初步的制备,目前初步的结果还是比较漂亮的,后面他也会做一些性能的更新和功能材料的集成。
我对他的期待是,经过这一年的ESRT的训练,能够把这个项目做成一个比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且推荐他去参加一个比较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这是比较好的科研学术的入门训练。我已经推荐他到清华大学,希望他可以进入清华大学的直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很多挑战,作为本科生,科研基础非常薄弱,那我作为导师能给他提供什么呢?除了教他一些知识,让课题组的师兄带一带、教一教技术上的东西,最主要的还是他通过自学去解决这个问题。在内部,他要有极强的内驱力,在外部,我给他一定的支持,二者结合起来他才能做这个事情。包括过程中所需的设备,我也只能给他提供一些资金和平台,他需要自己去定制。
我常常思考,我可以给学生提供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最后总结下来就是这三个“zhi”——知识、支持、指引。比如在王定之想要用有限元的时候,我可以教他怎么用有限元这个软件,在技术上指导他去做一些实验。这是知识方面的,我作为老师可以教他的事情。第二个是支持,有一些资源是学生暂时接触不到的,包括一些平台和资金,甚至是一些机会,比如零一学院这个平台,这也是我可以给学生提供的。第三个是指引,这个我琢磨了很久,要不要把这个写在这里,颠覆性的人才到底是培养出来的还是筛选出来的,暂时还没有定论。但如果人才可以培养出来的,那我一定要给他指引一个方向。我组里的很多学生,家庭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格局和见识,大部分的学生做不到像王定之这样很主动地找你交流事情,环境决定了学生会不会主动做这个事情。但是颠覆性人才,我什么都不培养,这个学生自己有很明确的目标,我自己知道毕业以后要做什么事情,你需要什么资源,你只要给我资源就可以了,这样的学生比较少,但这是一类颠覆式的人才。这是我今天的汇报和思考,感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