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对你意味着什么?
打拼的擂台,技术创新的实验场
还是创业的田地
……
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
但不约而同的是
我们都带着一行囊的勇气
凭自己一身本事落脚在这里
开始我们的深圳故事
南头的“头”,是奔头。
五湖四海的人们怀揣梦想和技能来到这里,不同的人、不同的手、不同的技术托起了自己的生活,也支撑着城市的日夜运转。南头古城聚集了各种工种,处处都能触摸到南头百工的痕迹,南头古城也正是因为不同的人互相支持,才更有活力与温度。
本次展览分为缘起、落脚、扎根、盘错、众生五个小篇章。
「缘起」通过讲述策展小组的调研过程及工作记录,将零碎的一天天日常行动、一次次走访记录进行整理和浓缩,置身其中,也如同一起在穿街走巷。
在时代历程中漂流,我们回溯去看人们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落脚」的方式各有不同,而不同工种因地域、群体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生态。
潮汕人,生意魂
潮汕人,生意魂
车轮上的安徽师傅
怎么定义扎根?是户籍的变迁,还是时间的答案?在「扎根」的故事里,它有了更具象化的表达,或是店家与食客间的牵绊,或是新婚夫妻为孩子取名“鹏晨”,还有千里寻回剪头师傅的牵挂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更多意义上的扎根。
鲜活鱼档,也是夫妻档
在文本和影像中,人情世故在此盘根错节。各色各样的人和故事在这里交织生长,通过相互支持与协作,共同编织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区网络。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让南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内在力量。
最后的落点,回归到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生活本身。在最后的「众生」,我们探寻了几个人各自背后的故事,试图还原出他们一些人生片段,展示他们的AB面,在工作之外,把生活发展成一个丰富多元的宇宙,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止眼前的日常,都有诗与远方。
左上、左下: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右上: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右下:时代的京剧票友
「南头百工记」的展览是显性的部分,整个策展过程的调研则更像是拾穗的过程,通过开启一系列的行动,深入一线接触各行各业的人,试图和他们展开对话交流。
百工茶亭与移动茶车,都是以茶会友。茶亭设置在三轮车来回穿梭的春景街,是来往工友的歇脚点和调研工作的大本营。
在傍晚,移动茶车就会带上两把椅子和一壶茶,去街头巷尾偶遇大家。从茶亭到茶车,都是借由一杯茶的功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百工移动影棚,延续了“五一”劳动节人文摄影展,不同的是,这次将影棚搬上街头,捕捉大家下班归来的瞬间。
策展小组为了招呼路过的工友们,从“i”转“e”,一边拍照一边细聊,在镜头下,在下班后,他们除了从事着被我们熟知的职业,背后是真实的生活,是一段段这个时代的回响。
百工百科行动则邀请老街坊带路,搜罗南头古城犄角旮旯里的工种及作业方式,以这种形式,尝试在街坊间挖掘更多能工巧匠,了解他们背后的运转方式,为更多的社区成员提供一份便民的社区百工服务资源。
在越来越深入的调研中,策展小组逐渐发现在南头的“百工”,吃口饭的时间是他们谈天说地,也是他们最得闲的时间。这个时刻他们能聚在一起,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于是,以百工饭局为契机,策展小组走进他们最惬意的时候。
在南头古城流动的近3万人里,有爱唱京剧的保洁大叔,有培养钢琴师的全职爸爸,也有奔赴星辰大海的技术员……
每一个被记录下的故事都如此动人。
南头古城之于深圳,宛如这座城市一个最鲜活的缩影:这里承载着近1700年的城市历史,是近3万人的居所,更是独特的城市公共空间。
不同人眼中的南头古城也许不一样:是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创产业园区,也是多元业态聚集区,但更核心的还是它作为城中村的身份。当我们试图理解深圳,很难绕开南头古城,因为这里是装满故事的容器,也是理解深圳的钥匙。
在「南头百工记」展览中,你所看的个人或群像,仅仅是无数人与故事中的一小部分。展览以职业为切入点,通过南头社区这一样本,展示了深圳的某一个切面,让我们看见深圳的城市进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奋斗的人。尽管这些“百工”故事并非让人“称奇道绝”,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个人经历。
“变化”让南头不仅仅是南头,百工记只是个引子,我们无法洞悉全貌,只希望以此打开一个切面,而真正的鲜活与生机流淌在街巷之间,在与每个人的交谈往来之间。
从「南头百工记」开始,步入内巷,你将真切的感受到真实原生的南头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