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扩区三周年之际,吸引不少专家学者关注。其中,资深财经评论员刘晓博在《大湾区“超级城市新中心”,即将诞生!》中提到,未来,前海这一“超级城市城市新中心”(简称“超城”)正向我们走来。一起来关注其他大V都是怎么说的→
所谓“超城”
可以理解为
CBD(中心商务区)
CLD(中央生活区)
的集合体
而且把数字城市、TOD
绿色低碳等理念
融入到了城市的规划、建设中
刘晓博(资深财经评论员)
前海扩容之后,占据了珠江口东岸黄金岸线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黄金内湾”时代企业最集中、最具活力的区域就是前海。
前海的未来,将是什么样?“超城”的概念可能更接地气、更容易理解、更适合传播。
在这方面,前海有充足的底气:第一,这里不仅汇聚了高附加值的产业,还拥有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的总部。第二,前海在城市建设上拥有“后发优势”,理念更先进,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交通的关系,家和办公场所的关系更和谐。第三,前海的医疗、教育、文化、商业资源将是深圳各片区中极具优势的。第四,前海拥有的交通资源和交通区位,也是非常独特的。
各种机遇正风云际会于前海。一个世界级的“超城”,正向我们走来。
前海的“CTD化”
既有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
也离不开政策层面的重视
刘战国(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前海三湾片区以超高层商务办公楼居多,扩区后特别是宝中、大铲湾片区则允许从商务办公转向研发办公,使前海的业态更丰富。尤其腾讯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生态型企业,将带动其上下游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进驻前海。“前海CBD正在CTD化。”
郭万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前海此前已在金融领域落地了跨境贷、跨境资金池、FT账户等一系列创新试点,如果对扩区范围内更加丰富的产业,尤其是对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也能探索有效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到审慎包容监管,前海对深圳乃至全国的先行示范效应将更加显著。
黎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前海模式”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一是改革,二是开放,三是体制机制创新。
前海“扩区”三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都颇有建树。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的探索实践过程,本质上是开创性的,遇到的一些挑战同样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在融合发展中所需要跨越的障碍,这也体现出大湾区在制度建设、制度发展方面有各种广泛的可能性。“这个探索过程,当然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前海未来将继续扩大影响力
辐射整个大湾区、全国和东南亚
宋丁(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
前海扩区以来,不但成为深圳新示范区发展的一个标杆,也成为了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领性的、示范性的片区。大量香港相关的高端服务业的企业、人才、技术、资金纷纷引入前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格局。前海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在专项支持科技发展和金融支持服务方面,已经成为突出的亮点。
前海的未来发展将继续扩大其影响力,不仅对自身和大湾区产生积极影响,还可能向国际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和周边地区辐射。
尹晓波(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首任院长)
前海的建设有目共睹,是全国和深圳的标杆。“对初创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市场,前海辐射整个大湾区、全国和东南亚,我们希望港大青创学院打造全链条服务,补齐香港短板,在提供创业导师服务和技术支持之外,联络深港各界为创业团队寻找他们需要的资源和市场客户,推动他们尽快走向资本市场,让新技术、新发明有更多人用起来。”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前海扩区,深中通道开通,我认为实际上深圳都市圈的概念会被重新塑造的。未来,在宝安很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都市圈中心,这个中心点在前海到宝安区位上,然后再辐射到伶仃洋对岸的中山,这样整个格局就打开了。
刘国宏(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前海合作区深港互补效应、政策高地效应、产业集群效应等优势正在显现,吸引着大量企业、机构等市场主体和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加速集聚和创新发展,支撑了前海经济近年的强劲增长。
未来,前海一方面需要与香港优势互补,落地更多实质性业务,释放更大创新效能;另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贸易、数字经济、国际交流等领域实现突破,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继续加强制度型开放,持续营造世界一流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成为更多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第一站和首选地。
前海合作区作为
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平台
扩区三周年的发展成就
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
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更在于在
推动制度创新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提升国际化水平
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
前海作为
“超级城市城市新中心”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在粤港澳大湾区
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中的
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
随着前海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其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
和示范区的作用
将进一步显现
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