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不少人喜欢在
朋友圈、短视频平台上
晒美食、晒美景、晒萌娃
……
但是你知道吗
有些看似无意的举动
一不留神就可能
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获取
可能会危及自己和家人的
财产乃至人身安全
在9月8日开幕的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
关于AI换脸、换声等
对个人隐私侵害的话题
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今年的网络安全博览会上,针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防护成为各大安全企业着力的重点领域。
画面中技术人员正在演示的就是“AI换脸”技术,仅需一张目标人物的静态照片,就能让照片中的人物动起来。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张博表示,尽管现在AI换脸、换声等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和操作成本,但如果被不法分子获取,就有可能被用来假冒他人,实施相关的犯罪活动。
下面的几个案例
一起来了解一下
前不久
深圳警方打掉一个犯罪团伙
这个团伙从网上等各种渠道
收集被害人图片信息
然后进行合成处理
以此敲诈勒索
某天,深圳市民吴先生突然收到一个陌生手机号码发来的彩信,点开一看竟然是他和一名陌生女子在酒店房间内的不雅照片。
当事人吴先生:“当时我收到一条彩信,里面是我的一张裸照。他当时威胁我,在几点之前要跟他联系、转钱,我当时一想不对劲,就报警了。”
深圳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对吴先生提供的线索进行侦查。通过梳理报案记录,警方发现全市有同样遭遇的不止吴先生一人,犯罪嫌疑人的敲诈勒索方式都如出一辙。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这是一个以王某为首的犯罪团伙,团伙内分工明确,有人负责修图,有人负责寻找作案目标,有人负责发短信打电话敲诈勒索。在掌握大量线索后,深圳警方展开统一收网行动,成功抓获以王某为首的10多名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嫌疑人的电脑里,警方发现了大量经过合成换脸后的不雅照片。
警方表示,从嫌疑人电脑中提取的相关证据显示,这些图片是嫌疑人从各种渠道收集的被害人图片信息,然后进行合成处理用来敲诈被害人。
目前,王某等人
已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当中
近日
湖北黄石刚刚破获一起
用AI换脸技术解锁社交账号
并倒卖获利的诈骗案
某天,湖北黄石的王先生偶然进入某炒股直播间,添加了直播间推送的社交账号后,跟对方一起进行股票投资。随着投资金额不断增加,当王先生想要提现时,发现对方的社交账号因涉嫌诈骗已被冻结,资金无法取出,遂报警。
警方在侦办案件过程中,意外发现该涉案社交账号突然解冻并重新登录,推测可能有团伙帮助诈骗嫌疑人解封了账号。
调查发现,涉案社交账号IP所在地在河南,黄石警方在当地配合下,很快抓获三名嫌疑人,现场查获13台电脑、9部平板、119部手机和80张电话卡。经讯问,该团伙的高某与许某从2023年9月底开始在网上贩卖和帮他人解锁社交账号,通过AI换脸融合的动态视频帮人解锁一些被平台冻结的交友账号。
据了解,这个团伙每解锁一个账号收费15元至30元不等,在这些被解锁的账号中,许多号系因涉嫌诈骗被冻结。该团伙共解冻了2107个账号,从中获利40万元。
警方表示,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购买某视频合成软件,利用自身人脸和“目标”人脸的“融合”,做出解封社交账号时所规定动作,并生成AI视频上传到社交账号后台,以此进行账号的认证解封。
现实生活中
朋友圈一张“人像照片”
一段近距离的人物视频
都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成为他们犯罪工具
网络安全专家提示
AI换脸等违法行为的
最关键原因是
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
因此
我们在日常上网中
要尽量避免人脸、指纹等
个人生物信息的
过度公开和分享
更不要将自己的
身份证号、身份证头像
手机号等隐私信息
在网上进行暴露
☞ 不要公布手持身份证或手持白纸照,这些照片中会包含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等敏感信息,一旦泄露,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身份盗用,办理信用卡、贷款等金融业务,甚至进行违法活动;而手持白纸或手持报纸等照片常被用于验证身份,如果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被用于制作假证件或进行网络诈骗,会给个人带来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害。
☞ 不要发布各种票据类的照片,很多人出差、旅游都喜欢拍火车票或飞机登机牌,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分享。这些票据上不仅会包含姓名、出发地、目的地等信息,而且在条纹码或二维码中也会含有乘客的个人信息,存在被不法分子破解并窃取的可能;
☞ 不要晒家门钥匙、车牌等照片,不法者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通过这些照片会分析出发布者特定时间所处的特定位置,也会获取发布者相关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