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全省科技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有218个项目(人)获奖。深圳市获奖项目共78项,占省奖获奖数的35.8%,较上年度增加4.4个百分点。其中,自然科学奖1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技术发明奖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50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34项),科技合作奖2名,青年科技创新奖5名,科技成果推广奖4项。
总体来看,我市三类奖项(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共67项,较上年度增加10项,获奖数创历史新高,占省三类奖项获奖数的38.5%,较上年度提高5.7个百分点。我市三类奖项主要完成单位分别为深圳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获奖领域集中在计算机软件与信息管理,动力、电气与民核、机械等。
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亮眼的成绩单彰显我市创新主体勇攀高峰的强劲动力,全市内外联动的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为创新主体取得尖端成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2023年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省仅1项)由鹏城实验室联合多家机构获得,该项目已经支持了一批先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对支撑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三类奖项一等奖牵头获奖项目为12项,较2023年的7项,增长71%,尤其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3年度牵头获奖项目为4项,2022年度仅为1项,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显著成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8项科技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生物有序性的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双离子电池器件及关键材料研究”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人-机-环三元协同的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南方科技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2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青年科技创新奖2项。化学系刘心元讲席教授团队凭借“不对称催化自由基化学:基础与应用示范研究”在化学组斩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郭传飞教授团队凭借“高性能电子皮肤及其与人体的融合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深圳大学2023年度以第一完成单位共申报广东省科学技术奖61项,成功受理61项,最终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3项,获奖数创历史新高,获奖率2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青年科技创新奖2项和科技合作奖1名。
2023年度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较上年度增加8项,深圳企业参与各领域科研的主动性与广泛性进一步提高,创新研究视野和能力不断提升,为我市发展“20+8”产业集群打下坚实基础。此次颁奖,中广核、易瑞生物、深信服、硅格半导体、江波龙电子、欣旺达、创维、迈瑞等企业均榜上有名。
10月17日,全省科技大会在广州举行。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他认为,一批科技人才因在各自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受到表彰,是广东省和科技人才的“双向奔赴”,既凸显了广东省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也凸显了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的最新贡献。他表示,要将南科大打造成为“21世纪的品牌大学”。
薛其坤说:“近4年的在粤个人工作经历,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包容的文化魅力、优越的科技政策、有力的保障措施和催人奋进的创新生态。”
薛其坤表示,“作为省市重点建设的新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着力打造拓展知识和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科技创新模式,努力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与推进工作,打造‘21世纪的品牌大学’,用高校力量担负起助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奋力书写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广东的精彩篇章。”
据了解,南科大紧密对接国家科研发展需求,聚焦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领域,共获批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个,牵头建设的深圳市首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中能自由电子激光器大科学装置获批立项,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正式入驻河套合作区,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项目入驻光明科学城。今年8月,南科大入选第二批“国优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10月17日,由鹏城实验室牵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国产E级高性能人工智能算力平台”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个中国首个自主可控的E级智能算力平台正是“鹏城云脑Ⅱ”,可以提供不低于1000P ops(浮点运算次数/秒)的整机AI计算能力。目前已经支持了一批先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和应用,对支撑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鹏城云脑Ⅱ”是由鹏城实验室牵头研制的我国网络智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于自主可控的国产AI芯片,采用高效能计算体系结构,是国内首个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即百亿亿次)智能算力平台,可提供不低于1000P ops的整机AI计算能力和64PB的高速并行可扩展存储,具备百GB级网络传输速率,AI算力水平国际领先。该平台的性能已在IO500全球总榜单中连续8次取得第一。
鹏城实验室网络智能研究部副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田永鸿表示,“鹏城云脑Ⅱ”主要是针对高性能芯片设计和研制的国产算力平台,提升整机的处理能力以弥补单一芯片性能不足,降低系统功耗,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算力的迫切需求。
“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团队努力的认可,也是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支持和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鹏城云脑Ⅱ”的成功意义重大。他回忆说,30多年前,中国还没有制造超级计算机的能力,只能依赖进口。中国科学院曾经进口一台高性能计算机,机器锁在装有透明玻璃的机房里,钥匙由外国人保管,中国人使用机器受到重重限制。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中国科学家奋起直追,从芯片到机器,中国超算如今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用国产芯片做出自己的生态。
目前,“鹏城云脑Ⅱ”约70%的机时对外开放共享,服务于实验室以外的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已支撑近千个国产AI模型训练任务与AI算法发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开放共享、自主可控的AI大模型训练平台之一。
“鹏城实验室要做更多超前的事,没人做的我们要做,大家不愿意做的我们也要做。”高文说,按这种思路,后续可能会布局一些研究项目。他还透露,正在设计中的下一代的鹏城云脑的算力将达到16000P,可用于万亿级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训练,确保为人工智能训练持续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持,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建成。
昨日,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周宏伟以第一完成人申报的“人体微生物组检验与分析方法”项目,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周宏伟主要从事人体肠道、口腔、生殖道等不同部位微生物组的研究,探讨菌群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人体微生物组诊断方法学及机制研究方向做出了系统的创新工作。本次获奖的“人体微生物组检验与分析方法”项目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原创性,围绕“重大疾病关键肠道菌挖掘方法”这一领域关键科学问题,首次揭示地域差异是疾病关键菌谱矛盾的核心影响因素,提出疾病关键菌谱的地域性假说,被国际同行评为“菌群研究的里程碑事件”。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整合微生态诊疗中心是广东省微生态诊治领域示范标杆,今年挂牌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
燃料组件整体重构机器人在核电站乏燃料水池对燃料组件进行整体拆解式修复。这款机器人可在水下对燃料组件超300个零部件整体拆解后,再进行精准重组。(受访单位供图)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由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中广核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等参与完成的“大型核反应堆燃料组件高效安全运维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燃料组件作为核电站反应堆的心脏,长期在高辐射、高温、高压环境下运行。为确保燃料组件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状态,须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诊断修复。但由于组件处于高辐射环境且内部结构复杂、空间狭窄,必须依靠专用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完成检查及修复工作。
“大型核反应堆燃料组件高效安全运维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基于新工艺、核安全、智能化和高可靠的思路,创建了一种基于数字模型重构、驱动、预演的核燃料组件运维机器人精细安全操作新范式,提出一种涵盖定量啜吸、超声甄别、涡流检查及单棒安全置换的燃料棒一体化检修新工艺,发明了三维形貌可视化拓扑重构、全自动安全换棒等方法,建立了核燃料组件运维机器人环境适应性与任务匹配性评价标准及方法。
同时,该项目聚焦高辐射超精密燃料组件安全高效运维难题,研发了涵盖外观检查、内部诊断、故障修复等领域的9款机器人,构建了全流程一体化机器人检修作业体系。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还实现了多个国际首创,研发过程中申请专利达112项,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
该项目相关研发成果可满足我国目前所有在建和在运的核电机组组件运维需求,已在国内30多个核电站应用。相关应用结果显示,相比国外设备,成套机器人可显著降低集体剂量,每年至少可带来发电收益12亿元。此外,结合我国核电发展规划以及海外合作,未来燃料产业市场规模或将超300亿元,该项目应用前景广阔。
一直以来,中广核研究院持续提升核电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拥有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同时还建设了深圳市核电行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机器人环境模拟实验室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功能试验实验室,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已经累计开发100余款核电智能装备与机器人。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牵头荣获8项科技奖,分别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以及科技合作奖1项。此次获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数量及总数均创该院建院以来新高。
深圳先进院刘陈立研究员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生物有序性的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合成生物学中“缺乏理性设计能力”这一核心瓶颈,为构建稳定合成多细胞系统、预测物种迁移定植的最优策略等问题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突破该领域内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经典理论框架,为理解细菌细胞生长、复制、分裂的协同机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推动了“定量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学科的提出,提升合成生物系统的理性设计能力。
深圳先进院唐永炳研究员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双离子电池器件及关键材料研究”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围绕新型储能机理、关键材料设计、电池体系拓展等方面,发明了基于我国丰产元素的铝-石墨双离子电池体系,兼具宽温域、低成本等优势,突破现有储能技术难以兼顾高比能与高功率的难题,解决了双离子电池材料关键共性问题,电池循环寿命大幅提升,并将该储能机理拓展到钠、钾、钙等体系。
深圳先进院吴新宇研究员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人-机-环三元协同的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在人体运动意图长时连续在线精准感知、人-外骨骼系统的深度相容、多种混合复杂地形的实时精准识别等方面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研发的7大类、16套外骨骼系列样机,取得了多项医疗注册证。
深圳先进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已累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5项,其中一等奖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