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1月8日
是第25个记者节
有新鲜事的地方
就有这么一群人
有时
他们在风雨
中凌乱
深圳新闻网记者罗瑜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报道台风“苏拉”。2023年9月,在台风“苏拉”和“海葵”的影响下,降雨打破了深圳市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六项历史极值。
第一现场记者翁俊杰报道台风“天鸽”。2017年8月23日,受台风“天鸽”影响,深圳全市“四停”:停工、停业、停市、停课。
蛇口消息报记者黄雪波报道台风“山竹”。2018年9月,台风“山竹”登陆广东。它是继1983年以来影响深圳市最强的台风,是许多深圳人的“防台风”记忆。
深圳每年4-9月为汛期
每年平均有3.6个台风对深圳有影响
在大家关心停课、停工的时候
他们逆风而行
是无畏的见证者
第一现场记者黄顺钰报道台风“天鸽”。
蛇口消息报社区记者肖佩报道台风“山竹”。
深广电公共频道记者梁文智。
有时
他们在“飞檐走壁”
……
第一现场记者刘映映在报道中体验高层火灾逃生缓降器。
第一现场记者夏志强在夜晚的街头进行直播报道。
图片来源:第一现场
更多的时候
他们的日常是这样的
出镜的部分“精装”
未出镜的部分“毛坯”
身后是繁华都市,脚下是现实支点。图片来源:深圳粤TV
力量与柔韧兼具
随时扛起设备上阵
随地写稿、改稿、编稿
“铁肩担道义”,还要担三脚架、摄像机、出行包……图片来源:宝安融媒
定力满分
颠簸的车上、熙攘的人群中
随时进入工作状态
他们是不辞辛劳的记录者
推文总是精致,“工位”有时潦草。图片来源:蛇口消息报
一支麦克风,一盏聚光灯,穿过夜幕和人群,将声音传递至远方。图片来源:第一现场
记者们
总是步履不停
从台式电脑到手机终端
不论是排版印刷
还是流媒体直播
岁月流逝,技术更迭
他们始终传递着、表达着
1994年,深圳晚报编辑部。
2024年,深圳广播记者潘家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团开放日现场拍摄vlo
脚步再远些
看得更深些
翻越高山
只为记录每一个改变的瞬间
穿梭会场
只为拉近公众与政策的距离
读特客户端记者深入深圳对口帮扶西藏察隅县采访。
深圳广电集团全国两会报道北京采编中心记者正在采访调试。
他们记录,发声
用心倾听,精准传达
他们是公众的代言者
2024年全国两会的“深圳报业集团采访中心”。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何龙 陈致远 孙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李长春在人民大会堂报道全国两会。
他们是记者
工作是“记着”
记着人民的声音与立场,成为普通人与真相之间的桥梁。
记着恶劣天气的每一份温暖、每一份坚强,让更多人感受到力量与希望。
记着凌晨的灯光,守护着每一个新鲜的清晨。
记着那些被忽视的角落,让每个人的故事都有机会被听见。
致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
彩蛋
布布拍布布拍布布拍深中通道。
记者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