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楼栋之间,那些不足一臂宽的缝隙吗?
在11-12月期间,12组艺术家与创作者们以街巷肌理和缝隙为基础,面对“在窄与窄之间”的主题和空间,结合在地的文化与生态,提出了不同的回应和表达,其中既有风格鲜明的成熟艺术家,也有在探索学习的年轻创作者,在未命名的方寸之间,玩一场空间的游戏,通过艺术反映个人与社会、日常与非日常之间的关系。
【展览信息】
在窄与窄之间
展期:2024年12月6日-2025年1月5日
时间:10:00-21:00
地点:南头古城夹缝之间
探索指引:
当人们越深入一个地方、一条街道、一个不起眼的细微之处,或许越能从中发现其中的可能和宽广,转换视角,躬身实践,探索一种“初极狭,才通人”到“豁然开朗”的体验,这不只是一次艺术展,更是一次开放的对话,我们邀请居民、艺术家与公众一起走进“窄与窄”。
【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
《紫菇精灵》
0.2㎡小组(殷晖、刘丹荑、郑若荔)
作品介绍
穿梭在古城的窄巷之中,脑中总是浮现困顿在家务之中、劳动和付出常被习惯性忽略的女性形象。为了让这些女性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业与兴趣当中,我们期望请出民间传说的厕神“紫姑”前来帮忙。但因古城中的祈愿太多,紫姑也分身乏术,于是又派出了一群形似紫色蘑菇的“紫姑精灵”,守护在古城之中。“紫菇精灵”有四种,分别长着马桶刷、钢丝球、泵头和牙刷,各自守护并分担厕所、厨房、浴室和个人卫生的清洁。
《到此一游》
吕晓正
作品介绍
“它”是以前常到我工作室门口肆无忌惮的一只大黄,以至于我每天到工作室第一件事就是要清理它的记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在想或许它真的是喜欢这个地方,所以才会与你如此的互动。于是在创作的内容里增加了“大黄计划”,通过虚拟或雕塑介入到不同的场景,借此来表现大黄的特殊打卡行为。
《云岚秋泽图》
梁道泓
作品介绍
于日常烟火间,寄托一份悠远
《时时刻刻》
刘頔
作品介绍
作为东方女性尤其是岭南女性,她们的存在总以静默优雅而永恒的姿态展现。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论述,作为"在世在存",我想用这件作品把南头女性的存在交给时间,利用时间的最佳参照物——太阳以及名字的个性化特点,探讨岭南女性力量,强调她们的存在与贡献是不可或缺的。
《爱藏街边》
尘垦建筑(陈坚、涵婧、张媛媛 、王依旻、朱明)
作品介绍
古城的小巷,人来车往,像流水,居住其中的我们,像鱼。长时间宅在屋里难免无聊,时不时要冒出街道,吸一口新鲜的地气:泡茶、聊天、浇花。我们希望在亲密的街坊缝隙里,收纳下大家日常生活的乐趣:空闲时展开,供邻里分享;忙碌时收缩,让街道流动。期待每一次的共同呼吸,都能冒出不一样的精彩泡泡。
《擦边球》
石梦霞
作品介绍
该作品拍摄于在东莞乌石岗城中村,这里多数建筑之间仅有一条仅两掌宽的缝隙,形成了户外公共领域的隐秘皱褶。艺术家在这狭窄的建筑缝隙中试图接打乒乓球。墙壁作为坚实的物理界限,将身体和球的运动拘束在狭小的范围内。
《城市的第二层皮》
梁嘉慧、李彤彤
作品介绍城中村高度密集的狭巷中,有意或无意的目光交汇显露瞬间的生活状态,却始终模糊而暧昧,这种暧昧的“看”塑造了城市的肌理与记忆。门窗作为重要的视觉边界,象征看与被看的双重关系,居民通过对门窗与遮挡物的改造回应外界视线,同时表达了个人身份与审美的趣向,创造出一种“半隐私”的状态。然而,作为“他者”,面对这些暧昧的场景时,应该如何回应?是停止想象、接受边界,还是尝试跨越界限。1. 《城市的第二层皮-月亮背后是什么》挂起的月亮,是一场无声的对话。是衣物晾晒或是遮挡还是仅仅是装饰?月亮不揭示答案,而是邀请每一次目光沉入暧昧之中。
2. 《城市的第二层皮-看海》一块被裁切的广告布变成了遮挡物,在这片视线的边界,它对抗着过度的暴露挑战着观者的想象。广告布在折叠与延伸中重塑,模特的视线是否能通向海边?
3. 《城市的第二层皮-小院 》为小树建造虚幻的小院,小院的存在承载的不仅仅是对私人空间的幻想。符号化的花窗,将对生活的想象与愿景从虚拟化为现实,超越了私人空间的边界,个体的愿望融入无尽的空间流动中。
《窄缝生辉》
复合场(杨蓓雅、戴璐)
作品介绍
密布的握手楼勾勒出人与城市紧密相连的生活画卷。“窄缝生辉”以“宽”与“窄”的交织为主题,通过装置创造打破常规的互动体验,探索南头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角色和意义。装置从狭窄的屏风起始,随着市民的互动逐渐变宽,象征历史与现代的牵手、空间的延展与包容。灵感源于“牵手楼”概念,屏风由公众编织与装饰,传递“牵手共建”的理念,表达南头文化的新生命力。
《剪不断理还乱》
黄硕
作品介绍
握手楼承载了一个时代邻里亲密的记忆,那时的人们无界限地融入彼此生活,如同一张交织的网。而今,现代人努力挣脱这种亲密感,却在虚拟世界中重新建立联系。作品通过绳索连接相邻楼体,象征过去无界限的邻里关系。这些交织的绳索既是对过去的回溯,也隐喻了当代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矛盾。希望观众能借此反思亲密与距离的平衡,以及我们是否忽略了触手可及的温暖与联系。
《小童趣》
庄乐怡
作品介绍
观众可以透过作品思考小孩子看待事物的看法,窄的空间也可以很有趣、好玩,感受小孩子的童趣。
《呼吸》
麦宝云
作品介绍
当我走进闹区的一条巷子中,巷子里有一把小凳子,墙身玻璃上的涂鸦,地上还有一些烟头,从这些痕迹中可以看出人们如何与这个空间交织。而我,也在闹市里找到了属于自己呼吸的节奏;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感受生活另一面。也希望我们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暂时喘息的小角落,享受片刻的宁静,让心灵得到舒展。
《半我》
姜羿先、朱柏臻、井思诺、王安馨为
作品介绍
“半我”是一件探索个体与社会空间互动的灯光装置。通过镜面和灯光的交互,回应“窄”与“宽”之间的空间转变,展现个体在社会中的多重面貌和内在潜能。装置由镜面箱体构成,内部的繁复交错灯光象征个体在社会中的混乱思绪和复杂自我。当观众远离时,镜面变得清晰,空间显得“宽”,灯光变得剧烈而炽热,宛如澎湃的脉搏,象征独处时个体释放的情感和未被发掘的内心世界。当观众靠近时,镜面变为雾面,空间显得“窄”,灯光变得柔和,呈现蓝绿色水波状流动,象征在社会空间中与群体互动时的自我调节和适应。“半我”通过人与装置的互动,探讨外在与内在、伪装与释放、公共与个人空间的关系,邀请观众思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窄”中感知社会的共存意义,在“宽”中寻找到内心的无限可能。
作品分布在街巷各处或不起眼的缝隙中,跟着“在窄与窄之间”的小提示穿梭,去探索这个地方和艺术家们“藏起来”的作品。在找寻的路上,也可以抬抬头换个视角,或者看看街道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有趣的小事和大家的创作一直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