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室边界在湿地滩涂上融化
当课本知识在机甲零件中重生
深圳教育的想象力正在突破围墙
一场由深圳市教育局发起的
对接交流活动
正在用社会资源的活水
浇灌教育创新的土壤
“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
让社会大课堂重构学习DNA
2月20日,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的“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在深圳科技馆(新馆)拉开序幕,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以及科技企业等90余家单位参与。
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深圳深刻认识到: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围墙”,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多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社会资源与教育场景的割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如何将丰富的城市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深圳以“科学教育”为突破口开启了从“校内独奏”到“社会交响”的破局之路。
近年来,深圳将中小学科学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先后两次制定科创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等多管齐下,积极搭建各类多元协同的科技创新培养平台,探索科学教育的实施路径,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科学教育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2020—2024年,深圳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中获得国家级“创新潜力奖”多达17个,累计获“创新潜力奖”数量位于全国城市第一。
为了进一步构建全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深圳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动各领域资源赋能教育,市教育局联合全市多个党政部门、群团组织,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跨部门调度。
交流活动现场,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创新局、团市委、市科协等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分享了各自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科学教育资源为主,涵盖大思政课、身心健康、环境保护、安全管理等,为教育提供实践场景,传递“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的教育理念,呈现协同育人的生动局面。
破题之后,如何让校外资源真正用起来?深圳以“每周半天计划”和数字化平台为抓手,形成“区+校+企+社+家”全社会协同教育生态,推动协同育人机制走向纵深。
去年9月,深圳在义务教育阶段启动“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在不减少现有学科课时安排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课程实施方式和变换教学场景,单双周轮流安排半天校外课和半天阅读课。这一创新举措旨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每周半天计划”实施以来,试点学校已扩大至100所,已有4万人次学生参与,覆盖公、民办学校。同学们纷纷走出校园,将课堂搬进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实验室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中,不仅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技术赋能是深圳实践的又一亮点。去年12月30日,深圳市教育局打造的深圳校外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启用。
深圳校外教育平台集查询、预约、点评功能于一体,学校可根据需求一键预约基地课程,家长也能实时查看活动反馈。平台上线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自主选择校外教育基地及课程,实现一键预约。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平台面向全社会开放,各类场所均可在平台申请成为校外教育基地、上传课程资源。目前已上线628个校外教育基地,其中不乏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
在交流活动现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鹏城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等16所代表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其中,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与空天、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交叉领域,带来了可供全市中小学对接使用的丰富多彩的全方位资源库,并通过“现场互动+沉浸体验”等方式,分享了“校外硅谷”“创新思维”“脑认知训练与心理成长”等一批高质量校外科学教育课程。
深圳还利用科技企业聚集的优势,联合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高精尖的成长平台,越来越多的学子走进华为、腾讯、优必选等深圳科技企业,感受前沿科技的魅力。
深圳市教育局举办“科学教育·社会协同”资源对接交流活动,聚焦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创新,通过搭建政府、学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多方合作桥梁,推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精准对接与共享,为未来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接下来,深圳将继续深化“校内校外一体、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社会深度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深圳将继续扩大“每周半天计划”的试点范围,进一步优化校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整合更多社会资源,深圳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推动教育与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深圳还计划将全市“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学校同步打造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试点校,推动形成育人方式变革的倍增效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建设区域和校际共享的实验室、体验馆、博物馆、实践基地、研学展厅等多类型AI学习空间,积极创设人机共育、虚实结合的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真实情境中的智能学习。
接下来,深圳将大力推进“三个1000”建设:建设1000个校外教育基地、1000个学校场馆、1000个社区“科学小屋”,构建全域覆盖的教育资源网络。
从资源整合到生态共建,深圳正以“全社会协同”为支点,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