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老师是一名作家
你还会怕写作文吗?
从曾经的“作文英雄”到
“叶圣陶杯”最年轻的获奖者
深圳“95后”教师武捷宇
以“作家”“老师”双重身份
探寻文学梦想与教育理想的
创新答卷
一起看看这位
从深圳校园走出的小作家
如何成为回归校园的作家教师
↓↓↓
1998年,武捷宇出生在深圳。家中琳琅满目的书籍和长辈细心的阅读引导,为她打开了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
从沉浸阅读到探索写作,武捷宇在一次作文比赛中迎来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2015年,作为红岭中学鹏翎少年文学院社员的武捷宇,以一部题为《沉默》的短篇小说,在深圳市大型融媒体项目“作文英雄”活动中获得总冠军。
2015年,武捷宇在“作文英雄”活动中获得总冠军。
“这场比赛让我深刻认识到,我能够通过文字这一媒介,将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传达给外界,并获得他人的共鸣与认可。”
比赛结束后,武捷宇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出版社的青睐,她将决赛作品《沉默》进一步扩写完善,2021年,其处女作长篇小说《十五日》面世,“五年磨一剑,终成《十五日》”。
如今的她,在写作之外已经多出了另一层身份——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2024年,她以教师身份带来的非遗题材长篇小说《蕉鹿》,获得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银奖,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深圳唯一获奖者。
武捷宇说:“写作《蕉鹿》,一是我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喜爱,另一方面是真正地在地书写,因为我出生、长大在深圳,所以我格外想写一写我生活的深圳。”
组委会给《蕉鹿》的颁奖词是:这部长篇小说充满着青春朝气,作者以灵动的文字描述了艺术院校师生在改革开放浪潮下追逐艺术臻美境界、实现人生理想的故事,作者将奇幻想象与浪漫诗意糅进形象叙事之中,彰显了年轻一代的新时代风貌。
武捷宇荣获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银奖。
在叶圣陶诞辰130周年之际,摘得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对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我想更加坚定地做一个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作家型语文教师,把文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写作和教学结合起来。”
少年作家到成为“教师型作家”,她的写作经验也成为了她传授给学子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授人以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武捷宇把自己的写作经验提炼出来,层层剖开,细细分解,形成系统的方法和攻略教给孩子们。她独创了“大树写作法”,让高中学子更简洁地理解写作的底层逻辑。
“大树写作法其实就是搭建框架,充实血肉,直到文章趋于饱满和立体。适用于应试写作,也适用于创意写作。”简而言之,就是要把一篇文章(如议论文)的创作过程,分解成“枝干”“枝叶”“果实”的结构。
课余时间,武捷宇会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竞赛,大胆投稿,往外走。2024年5月,她作为老师指导的学生获第二十一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省赛二等奖、三等奖。
武捷宇老师与雁山少年文学院学生合影。
在学校的支持下,她还初创雁山少年文学院,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同学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她组织同学们一起玩“拼贴诗”,玩“一人一句”诗歌接龙,在校内举办影视和文学的比较鉴赏沙龙。
“我希望在80分钟两节社团课的时间里,大家可以暂时远离学习压力,只是表达和诠释,在文字的川流中寻找自我。”武捷宇说。
从“被托举者”变成了“托举者”,对她来说,能托举一部分热爱写作和阅读的学生点燃自己的兴趣火花,乃至找到终身志向,是一件幸福的事。
武捷宇的成长轨迹与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脉动紧密相连。
她表示,深圳的开放包容精神与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塑造了她的思维模式,更在其创作风格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深圳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态与教育体系,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与灵感火花。”武捷宇感慨道,这座城市,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与无限可能。
近年来,深圳文坛涌现出武捷宇、海漄、时潇含等许多年轻作家,共同构筑起“文学深军”日益壮大的青年创作队伍。
对此,她分析道:“教育沃土与文化氛围,是这批青年作家群体崛起的关键因素。无论是校园还是社会,都尤为重视青少年个性与特长的培育,激励年轻一代勇敢追梦、大胆创新。这为青年作家开辟了广袤无垠的创作天地,更为深圳青少年写作领域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催生了创作热潮的涌现。”
武捷宇
1998年生于深圳,青年作家,高中语文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荣获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2022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小说榜“年度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奖、第九届“深圳十大佳著”奖、2023睦邻文学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