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实施《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指引(试行)》和《深圳市非机动车道设置指引汇编(试行)》。深圳将持续推进自行车道建设,未来2到3年,将逐步实现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备自行车通行路权。
龙岗中兴桥路段非机动车道十分醒目。深圳晚报资料图
因地制宜增设停放设施
针对地铁口周边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挤占人行通道等问题,市交通运输局借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指引(试行)》。通过理清非机动停放设施整体供给体系,统筹利用建筑配建以及建筑红线范围内挖潜空间、周边闲置空间、绿化空地等区域进行合理供给,城市道路空间应适度利用,避免道路资源被无序占用。
记者了解到,《指引》为全市停放设施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遵循“安全第一、空间集约、环境友好”原则,以配建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为主、路外非机动车停车场和城市道路非机动车临时停放区为补充的供给体系标准。例如,首次提出按邻近绿化设施带、行道树设施带、机非隔离带、桥下空间、非机动车道的优先次序灵活利用空间的引导以及不同空间的具体选址要求。
作为试点单位,宝安区按照《指引》积极开展辖区地铁口周边交通微整治。目前该区已完成45个地铁站点、187个出入口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针对每个站点不同的乘客画像、停放需求、空间条件,“一点一策”制定逐个站点详细整治方案并加快组织实施。
龙华区一方面在阳台山东站利用桥下空间增设1.5万个停车位,另一方面依托区平安建设中心,零成本孵化“浪小安挪车e站”小程序,对违规停放实行“渐进式”管理方式。
光明区积极推动电动自行车“入园入企”,由街道组织交安、应急、营商等部门联合组织协调并推动园区、企业员工“入园入企”停放电动自行车。目前,光明区376个工业园区已允许电动自行车入园停放,可停放电动自行车4万余辆,有效缓解了城市道路空间电动自行车停放压力。
全市已有自行车道4400公里
为推动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深圳近年以每年300至700公里的速度推进自行车道新改建工程。南山、罗湖、宝安、龙华、光明等区因地制宜,通过采用物理隔离、高差设计、机非隔离护栏等措施,新增独立路权非机动车道。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启动系统性建设以来,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3500公里自行车道新改建,总里程达4400公里,自行车道设置率从2016年底的9%跃升至40%。
市交通运输局还编制了《深圳市自行车道建设工作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利用2到3年时间,实现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备明确的自行车通行路权。
为什么要建自行车道
在城市交通体系中,自行车道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缓解交通拥堵
短距离出行时,自行车灵活便捷,缓解了机动车道的交通压力,提升整个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
二、提升交通安全
专门的自行车道将自行车与机动车分离,减少了混行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促进绿色出行
自行车出行能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降低城市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四、提升城市活力
自行车道串联起城市的公园、商业街、社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通勤购物的新选择。
(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