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龙华区锦绣江南小区业委会筹建工作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这场历时半年的基层治理实践,因程序规范与民意诉求的磨合、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治理需求的交织,成为观察特大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样本。
协同探索:基层治理中的双向对话
据悉,自2024年初启动业委会筹备以来,该小区先后经历了筹备组重组、业主联名方案与行政指导意见分歧等环节。业主依据《民法典》主张共同决策权,而主管部门对“7+2”与“13+5”委员架构方案的不同态度,引发了关于行政指导与业主自治边界的讨论。法律专家指出,基层治理需进一步强化法治化意识,“指导职责应尊重业主决策权,而非替代其选择”。 在意见交流会上,业主代表反映“参会代表限流、身份核验标准不一”等问题,部分非业主人员的介入也让协商效率受到考验。这些细节折射出基层协商机制在流程设计与规则细化上的提升空间。
2024年8月份,持续15天的联名申请业委会
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与制度探索
面对公共收益监管、复杂利益协调等治理课题,深圳正通过数字化手段探索解决方案。南山区试点推出的“业委会筹建标准化流程图”已初见成效,与杭州“业主电子投票系统”、广州“物业信用平台”形成互补。深圳市住建部门表示,将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物权法规培训,推动物业管理政策落地,助力治理效能提升。中国社区治理研究会专家建议,可通过制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示范文本、建立“街道评估+专业审计”双重监督体系、引入法律及财务等专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联席会议,构建更完善的共治生态。
政民互动中的法治素养与未来方向
尽管过程中存在分歧,锦绣江南小区业主通过法律咨询、行政申诉等途径理性推进程序,展现出较高的法治意识。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专家表示:“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需要法治框架、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推进。”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5%,超10万商品房小区的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此次事件中,业主与主管部门的互动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经验。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厘清行政指导与业主自治的边界,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将是未来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
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正以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探索,为特大城市社区治理交出“特区答卷”。事件的后续进展,将持续引发各界对基层治理创新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