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大学,常常被贴上“高分”“高质量”“高光环”的标签。但今天我们换个视角,不谈分数,不拼排名,来一场真金白银的“氪金”较量!
我们梳理了2024年深圳各高校的经费数据,看看哪些学校最舍得给学生“氪金”,哪些“人均富豪校”正在悄悄崛起。
划重点:这不是总收入PK,而是人均经费对比——谁的钱,真的花在了学生身上?
2024深圳高校生均投入(万元)
如果说钱是教育的燃料,那下面这几所学校,简直是开着喷气发动机往前冲。
冠军:深圳理工大学 这位新晋“钞能力”王者,砸出391万元/生的天价待遇!总收入4.7亿,仅招120人,堪称“史上最奢侈入学礼包”。
这组震撼数据背后藏着特殊背景——深圳理工大学2024年首次招生,仅录取120名本科生。46.9亿元的巨额支出中,94%砸向高等教育基建:22亿元用于基础建设,21亿元投入科研项目。这种“开局即巅峰”的投入,堪称深圳建校模式的缩影——先重金筑巢,再引凤来栖。如果你恰好是首届新生,想想未来四年在“全城最贵”的大学读书,是真的可以自豪地说一句:“我们是学校的亲儿子。”
深圳理工大学
亚军:南方科技大学 南科大以生均49.57万元的投入稳居深圳高校的“断层”第二名。与深圳理工的“开局投入”不同,南科大将这近50万元/生的经费,持续转化为支撑全校1.2万名在读学生的顶级科研与教学资源,在全国高校中都算得上非常顶配。
根据南科大官网发布数据,2024年南科大斩获科研经费约21亿元(纵向16.7亿,横向4.4亿),为生均高投入提供源头活水。截至2024年底,南科大已建成4个国家级、45个省部级、72个市级自然科学类科研平台。生均经费在这里,是冷冻电镜中心等尖端设备的入场券,更是将数据转化为科研成果的领奖台。
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
季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不要小看这位老牌高校的“南方分身”。2024年,哈工大深圳校区收入19.9亿元,服务约1.2万学生,人均投入16.59万元,甚至高于深圳大学。
尤其在近年“扩编计划”启动后,深圳对哈工大支持力度加码。其南山二期项目总投资高达48亿元,规划70万平米,建成后可容纳超过1.5万人。而这笔账,并非砸在教学楼上,而是投向联合实验室、前沿技术平台等“硬核科研基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扩建工程项目实景图
这些学校的共通点是:不是人数最多的,但都极度重视质量投入,用实际资源去支持学生成长。
进入第二梯队的几所高校,算账都不难看,人均经费十几万元起步,放在全国都属中上水平。但问题也来了:有人生太多,钱再多也不够花;有人虽然贵为“顶流分校”,但在深圳这片热土上,资源并非倾斜给你最多。
深圳大学 作为深圳高校“一哥”,深大总收入高达72.5亿元,在全国“双非”高校中稳坐头把交椅。但学生也太多了:本硕博加起来共4.6万余人,是第三名哈工大学生数量的三倍还多。但即便如此,高收入使得深大人均经费也有15.53万元/生,只比哈工大深圳校区人均经费少1万元。作为一个学科种类繁多全面的综合性大学,在线下学生数量最多的情况下生均经费还能如此充足,足以说明深大的实力不容小觑。
深圳大学
深圳技术大学 人均13.92万元/生,紧追深大。虽然它没有深大的规模,也不像南科大那样科研拉满,但它把有限的钱花得精准。靠的是对接战略产业、搞定联合实训、产业定制化培养。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学生毕业就能“直连”深圳制造一线。
如果说深大是“全场型选手”,那深技大就是“点杀型选手”——专攻几条产业赛道,集中资源,快速反馈。
深技大与百度共建产业学院与特色班
清华&北大深圳校区 从人均经费看,这两所顶流名校深圳校区的数据并不算惊艳。清华14.45万,北大11.68万,甚至略低于本土高校。
这并非财政不支持,而是受限于“校本部-分校区”机制下的独立运作。这两所院校虽冠以“清北之名”,但在资源倾斜、经费调度、平台共建上仍需自主“打拼”。
换句话说:在深圳这片高教热土,哪怕你是顶流,没在本地扎根太深,也很难享受最壕待遇。
北大深研院镜湖畔,学生宿舍楼群
四所高校,一个撑规模、一个拼效率、两个靠自力,正体现了深圳“混编式高校生态”的真实样貌。
最后我们来到最“接地气”的第三梯队:经费不算多,学生也不少,人均就显得有点“拮据”。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总收入超33亿,人均约11.14万元/生,已是高职里相当体面的水平了。这个水平,在职教领域已是佼佼者。
学校与产业紧密绑定,拥有多个“订单班”项目,提供顶岗实习等相关实习、实训机会,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做到“所学即所用”。
深圳技术大学“2025年春季就业双选会”现场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人均11.32万元。学校联合领军企业共建“华为鲲鹏”“微纳芯火”“深信安服”等16个产教科融合互促的特色产业学院。重点在于其专业与深圳数字产业链对口度极高,课程体系几乎就是一套“企业提前训练营”。
深圳开放大学 垫底的是以成人教育为主的深圳开放大学,人均仅3000元。其服务对象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课程灵活、学制弹性,投入结构本就不与普通高校可比。但从“教育普惠”角度看,它承担着极大市民终身学习任务。
这些学校虽然“人均”不多,但在对应层级里,也承担着很大的人才培养任务。他们“少花钱多办事”,也是城市高教体系中的基础担当。
在深圳这场“高校氪金大赛”中,还有两位“另类选手”不能忽视——它们既没有公布明确的财政拨款数据,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地高校,但它们同样在学生身上砸下了不小的“本钱”。
这两所高校,一个代表港式国际化精英教育,一个承载中俄政府合作的国家战略。它们的“氪金数据”不在账面,而藏在系统化的全球资源调配能力中。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港中大(深圳)由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创办,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全英文教材,强调国际化、通识教育与科研并重。
2024年,港中大深圳与广东省及母校共建“1+1+1三方基金”,三年投入总额近9000万元,年均约3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引进顶尖学者、搭建高水平平台、支持海外交流。这类资金虽然不走传统财政拨款通道,但其“定向氪金”的密度与效率,完全不输公办名校。
虽然本科学费高达11.5万元/年,研究生课程动辄几十万元,但在高分段考生中早已实现“高价不缺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作为全国首个中俄政府间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由深圳市政府、北京理工大学、莫斯科大学三方共建,于2016年正式开学。学校采用中俄双学位制度、小班教学模式,俄方教授长期驻校,三语教学已成特色。
虽然年收入等数据尚未公开,但根据2017年办学协议,深圳市财政在筹建期提供了大额基础投入,并承诺未来持续保障运行经费,而且其“中俄双通道”本身就是一种极高规格的资源支持。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从深圳理工大学的“壕无人性”,到深圳大学的“大而广”,再到深职院的“多劳多得”,以及港中大和北理莫斯科这类“中外混搭”的办学新模态,我们看到的是深圳高校背后越来越成熟的城市教育战略:
对科研型高校,深圳舍得投资,追求引领;
对综合型高校,强调稳中求进,覆盖面广;
对职业教育,注重精准对接,强化应用转化;
而对中外合作高校,则赋予灵活空间,换取全球资源。
高校的“深圳速度”仍在加速:哈工大深圳校区二期正扩建70万平米校园,港中大(深圳)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建设现已加快进程。某种意义上,深圳高校正进行一场豪赌——用产业资源置换学术积淀,用真金白银压缩成长周期。
选大学,不只是选专业、选导师,更是在选择一座城市的未来节奏。一所舍得为你“氪金”的大学,也许并不代表你立即成功,但至少意味着你在起跑线上就比别人更接近可能性。
而当年轻人在志愿表上勾选深圳的大学时,他们选择的,也不仅是生均几万的“钞能力”,更是选择一个不断翻新、机会密集、创新高频的城市节奏——
在深圳,每一个实验室深夜未熄的灯光,都可能照亮通往理想的道路;
每一阵迎着时代平地而起的“好风”,都将助每一个有梦的你,跨海行船,不胜不还。
(网易新闻深圳频道 李单 实习生 刘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