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2025年中国深度学习年会暨第三期优联论坛线上发布会圆满举行。本次发布会由DLC深度学习中心主办,广州优联学校协办,吸引了众多媒体和教育界同仁的关注。会议聚焦“AI与PBL引领课堂创新”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项目式学习(PBL)如何共同推动教育变革,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AI时代的教育变革:从知识记忆到高阶思维培养
DLC深度学习中心创办人、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方厚彬教授从时代背景、教育挑战和未来愿景三个维度解读了年会主题。他指出,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教育生态,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已发生根本性转变。AI取代了低阶思维活动,如知识记忆和标准化答案的复制,而教育的目标应转向培养以下高阶能力。具体体现在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学生需具备扎实的内容理解能力,并能将知识灵活应用于复杂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与伦理判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学会提出问题、质疑假设,并做出有道德的选择;协作与共创能力,未来人才需在多元团队中协同推进项目,共同面对挑战;有效沟通与同理心,清晰表达复杂思想的同时,能够倾听、回应并连接他人;自我驱动与终身学习,在AI快速演进的时代,内驱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持续成长的关键;学术心态与成长信念,学生需具备坚持力、自信心和归属感,以应对复杂世界的挑战。
同时,方教授强调:“AI工具为教师提供了‘时间红利’,将低阶思维任务交给技术处理,从而让教育者更专注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AI不是教师的竞争者,而是协助者。教育的核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知道更多’,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更完整的人’。”
PBL:AI时代人才培养的“解药”
面对AI带来的挑战,项目式学习(PBL)被视作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方法。方教授介绍,高质量的PBL具备三大特征:真实问题驱动,项目从学生关切的社区、生活或社会问题出发,激发内在动机。协作与探究过程导向,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团队沟通和持续反馈深化学习。成果公开呈现,项目以面向真实观众的最终呈现为目标,而非局限于作业或考试。
广州优联学校中方校长常燕女士进一步分享了优联在PBL实践中的探索。她提到,优联将PBL系统性地融入课程体系,例如在G9-G10设置必修课,并创建CTB全球青年创新项目社团。学生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如设计环保方案、分析社区经济问题),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跨学科能力。今年4月,优联学生在哈佛大学CTB全球总决赛中凭借“手牌式桌游的设计与实践:你对鸟类了解多少”项目荣获唯一金奖,该项目从鸟类保护研究出发,以桌游为媒介推广环保意识,体现了PBL在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
常校长还分享了优联的教育理念:“拥抱多元,丰盈自我,探索创新,追求卓越”,并强调学校通过AETL教师职业发展课程和SEW(社会情感健康)体系,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环境。
深潜工作坊:教育者的深度学习体验
美国HTH深度学习中心主任Mari Jones女士介绍了深度学习年会备受关注的重点项目——“深潜工作坊”。这些工作坊为教育者提供一整天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涵盖AI辅助设计、跨学科项目实践等内容。部分已确认的工作坊包括:HTH研究生院的AI辅助项目设计,引导教师利用AI工具打造富有吸引力的PBL体验;“饮食如何影响气候变化?”,结合数学、环境科学和数据分析,探索食物来源与气候的关系;“把宇宙变成媒体宠儿”,融合科学、多媒体叙事和AI技术,让学生用社交媒体探索宇宙奥秘;“Spark Curiosity GPT教练”,开发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小型探究任务;定制化聊天机器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支持多样化学习需求。
Mari强调:“教育者只有亲身经历深度学习,才能为学生创造深度学习的体验。深潜工作坊不仅是学习平台,更是教育者构建联系的社区。”
教育创新落地课堂:从理念到行动
发布会强调,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课堂实践。DLC年会致力于搭建一个“真实、互动、变革发生”的平台,推动教育从理念走向行动。方教授欢迎中国教育工作者报名参与年会工作坊设计,并详细介绍了工作坊的七大遴选标准: 强调真实参与感和体验设计、 以学生声音为中心、覆盖多样化受众群体、营造社区感与愉悦感、示范深度学习实践、展现多元视角与教育公平、融合创新形式与真实问题。
广州优联学校作为协办方,将在年会期间展示学生PBL成果、举办主题演讲及音乐表演。例如,NCPA美式学部学生将带来音乐演出,体现“全人教育”理念;ULC英式学部和NCPA美式学部的学生PBL项目成果将通过画廊形式展示;CTB金奖团队将分享他们的协作与创新历程。这些活动旨在全方位呈现深度学习在教育中的实践价值。
2025年中国深度学习年会将于11月正式举行,届时来自中外的教育工作者将齐聚一堂,共同探索AI与PBL如何重塑未来教育。本次发布会为这次会议奠定了基调,展现了教育创新在应对时代挑战中的无限可能。正如常校长所言:“当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学会主动探究、合作互助,并建立全球公民意识,教育才能真正赋予人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