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我当一天CEO吧。”
越疆科技创始人刘培超说
一场沉浸式的
机器人企业探秘由此开启
在深圳南山“机器人谷”
这家扎根十年的企业
正以机械臂为笔书
写着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新篇章
在越疆科技的实验室里,一台双臂机器人正以毫米级精度完成咖啡拉花,奶泡表面勾勒出的爱心图案细腻流畅。
“我们的机械臂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02毫米,相当于人类发丝直径的1/3。”解决方案总监王薪介绍,这种精度不仅适用于生活场景,更在工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从自动搬运、螺丝锁付到精密点胶,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的每一次动作都能精准复现。
为验证这一数据,“一日CEO”亲自体验了一场“人机精度对决”。当专用百分表的指针在机械臂操作下稳稳停在同一刻度时,人手操作引发的指针晃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震撼的是新款“大力士”CR 30H机器人。它的关节转动速度达300度/秒,能轻松举起30公斤重物,满载满速运行时末端抖动幅度小于0.3毫米。
“这相当于让机器人搬着一箱矿泉水快跑,瓶盖都不会晃掉。”每台机械臂出厂前,都要经过200多项质量与性能测试,“比高考还严格”。
“机器人会伤人吗?”面对这一核心疑问,关键技术研究部经理黄睿演示了越疆全球首款唯一量产非接触式安全皮肤——当人体靠近机械臂15厘米时,机器人会立即触发紧急避让。“就像给机器人穿上‘防护服’,既能保障人机协作安全,又能在障碍移除后快速恢复作业,不影响生产效率。”
在柔性智能工站区域,机械臂与人形机器人正协同作业,前者专注单个工位的高精度重复操作,后者则在多工位间灵活移动,联动多台设备实现“一机多能”。这种组合不仅解决了工业生产中多品规、少批量的制造难题,更勾勒出“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愿景雏形。
“十年前我们扎根塘朗村时,周边还是城中村。”刘培超望着窗外林立的高楼感慨,如今这里已聚集大批机器人上下游企业,传感器公司、配件厂商甚至将实验室设在隔壁楼宇。
南山区政府完善的服务体系,让越疆从“扎根城中村”走向“联动全世界”,形成了机器人产业的热带雨林生态。
谈及技术与就业的关系,刘培超向青年们分享了12字寄语:“深度思考,高效工作,积极娱乐”。
在他看来,机器人取代的并非人类劳动,而是重复性工序——当机械臂接手拧螺丝、搬重物等工作后,人类将拥有更多时间探索创意与兴趣。
“未来2-3年,初级形态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可能进入厨房、卧室等垂直场景,这正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机遇。”
夕阳下,越疆科技实验室的机械臂仍在有序运转,它们时而在工业场景中精准作业,时而在生活场景里“挥毫泼墨”。
这场一日CEO的体验揭示了一个真相:在南山“机器人谷”,科技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可触摸的未来——当±0.02mm的精度遇见安全皮肤的“温柔”,当产业生态的协同碰撞青年智慧,属于机器人时代的故事,正在深圳南山徐徐展开。
你希望机器人
融入我们哪些生活场景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