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近日,深圳地铁设置“纳凉区” 在全网热传,收获无数点赞。工人日报、南方日报相继发表评论,聚焦深圳城市服务细节中的创新举措与民生温度,让 “来了就是深圳人” 的城市温度更具象化。
近日,广东深圳持续高温,午间时段有网友在深圳地铁深云站“纳凉区”里看到不少身着工装的工人们安静地或坐或躺在走道两侧。没人驱赶,也没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相关视频发布后,“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安全帽”“深圳地铁好暖”等留言挤满评论区,不少网友为深圳地铁的做法点赞。
为工人主动增设“临时纳凉区”,提供免费饮用水和防暑药品,搬来椅子以便工人能够更好地休息……深圳地铁的这些举措,是城市公共空间敞开怀抱欢迎外来务工者的体现,这种弹性管理思维和细节设置,充分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价值认同,彰显了一座城反哺城市建设者的温度和态度。恰如网友所言“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安全帽”,城市公共空间的这份尊重与包容,比空调本身更让人凉爽畅快。
令人欣喜的是,重庆、成都、南昌、无锡、合肥等多地也在依托地铁站资源提供免费纳凉区——成都全线网423座地铁车站均可纳凉,南昌地铁设置户外工作者驿站,无锡地铁配备书籍、共享雨伞等服务设施为奔忙在外的劳动者送去关怀……
“纳凉区”的设置打开了外来务工者前往城市公共空间的大门,而在物理空间的接纳之外,他们内心深处更期待多元场景下受到平等的对待与足够的尊重。现实中,仍有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外来务工人员,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变得谨小慎微、稍显拘束。让这一群体充分感受到社会对其贡献的认可和尊重,还需每个人从我做起,在与他们相遇、共处时释放更多善意。
今年4月,山东青岛一名建筑工人乘公交车时怕弄脏座位,便选择坐在地面,驾驶员暖心劝其入座,还拿出了自己的面包和牛奶送给该乘客,一句“没事,用自己的双手赚钱是最值得骄傲的事”让这位建筑工人感动不已。后来,这位建筑工人在感谢信中写道:“因为你的一句话和你递给我的面包,让我感受到回到家乡的亲切感和温暖,让我相信劳动者最光荣。” 无独有偶。不久前,一段北京地铁5号线上某男子频繁辱骂邻座务工大哥的视频流传网络,视频中一名女乘客说出的那句“我愿意跟他挨着”,彰显出看见、包容、接纳不同劳动群体的一种姿态与教养,让人看到了文明社会该有的模样。
愿更多城市能上线这份“清凉”,愿更多关心关爱劳动者的善意在城市公共空间流淌。
7月13日,罗湖口岸29.7万人次的通关数据创下历史新高。就在同一天,深圳地铁的7座车站悄然开辟出纳凉区。
当外界目光聚焦于滚滚人潮时,城市却在人流的缝隙里为市民悄悄支起一方清凉天地——桌椅、绘本、书籍静候疲惫身影,松岗公园站的长廊式纳凉区甚至贴心添置了阅读、儿童玩耍与观影功能。
身上是凉凉的,心里是暖暖的。这就是圳式温暖。
她从不吝啬于细处散发,她懂得烈日下外卖骑手奔波的艰辛,于是,超千座“暖蜂驿站”在街头巷尾悄然绽放,空调、冷饮与休憩座椅成为风雨无阻的守护;
她理解年轻人对学习空间的渴求,于是,全市100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便敞开大门,化作深夜灯火通明的免费自习室;
她知晓市民对健康活力的向往,于是,677个社区里的运动设施便如春笋般生长,随时等候汗水挥洒。
在深圳,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座城市对人的体察,既细致入微,又自然而然。更为重要的是,深圳的公共服务,向来不是单点爆发,而是系统输出的“温暖矩阵”。
从地铁纳凉区到“暖蜂驿站”,从24小时自习室到社区运动角,服务链条的延展恰如精密织网,无声覆盖市民生活褶皱处。一张“便民服务卡”,允许付费区乘客20分钟内出站如厕,将应急需求纳入制度设计;南头古城站下沉广场,将地下空间打造成集通行、休憩、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深圳的公共服务,从不满足于“有”,更孜孜以求“优”与“巧”。
城市治理的温度,不在宏大叙事中,而在每一刻体恤凡人之需的精准刻度上。
当“空调刺客”悄然出没于某些场所,深圳地铁却主动敞开凉爽空间;当“蹭凉族”在其他地方遭遇驱赶,深圳纳凉区的绘本与座椅却静候着带娃市民……这种“未诉先办”的治理自觉,让政策的温度与市民的体感始终同步。网友惊叹的“next level”,并非科技奇观,而是城市对普通人呼吸节奏的细微体察与尊重。
深圳的“暖”,是“城市大脑”与“民生末梢”在治理神经中高效连接,让公共服务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至城市每个角落。她用智慧与温情,把城市的钢筋水泥,点化成可触摸的暖意。
当一座城市在盛夏的喧嚣中,不忘为市民摆上一张安静座椅,在寒冬的街头,为奔波的骑手亮起一盏灯——她便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堆砌,而是千万人可依可靠的生命家园。
这便是深圳的魅力:她始终懂得,城市的伟大,不在摩天大楼的阴影长度,而在于阳光如何公平地照进每个普通人生活的缝隙里。
所以,“圳式温暖”不是口号,她早已沉淀为一种高level的治理哲学,那就是把人的冷暖悲欢,刻进城市运行的底层逻辑,让每一次抵达都成为归家般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