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半月谈》杂志刊发记者孙飞、魏弘毅撰写的文章《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怎么改》,关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发展“升级版”。以下是全文。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下称《意见》)近期对外公布。不少干部和专家表示,《意见》是此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升级版”,持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2020年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公开发布。方案实施近5年来,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和典型经验。
在综合改革试点牵引下,深圳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扎实成效。据统计,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78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年均增长5.5%。深圳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
以低空经济为例,深圳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关于低空经济的地方专项法规,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产量全球领先。目前,深圳已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近300条,完成载货飞行170多万架次。
一架丰翼科技无人机在深圳人才公园飞行 毛思倩 摄
深圳还相继推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数据条例、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一批具有全国首创性、引领性的经济特区法规,多项法规填补立法空白。
此次《意见》将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认为,这是深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的一张崭新考卷,将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国全省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部副秘书长苗鸿表示,将围绕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强化产业创新引领动能、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制度环境建设示范功能等方面,支持深圳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据统计,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意见》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探索实施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在项目甄选、团队组建、技术路线选择、经费支配等方面赋予其更大管理权限。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和考核等机制。
由此可见,《意见》的出台将为深圳的科技创新模式、教育发展模式、人才培育模式带来全新的变革力量,通过体制重塑、机制重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的新发展路径。这将有助于破解长期以来产学研脱节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企业串联产业链与创新链,形成“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全链条协同,真正把科技创新落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来。
“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在《意见》出台后掀起新一轮改革热潮:金融、服务贸易、科技服务、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等产业加快发展,具有深港特色、前海特点、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
持续深化改革,正助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带动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意见》各领域改革的整体效能。
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表演 邓华 摄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表示,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如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领域探索“沙盒监管”机制;进一步便利要素资源获取,如完善数据要素登记存证、数据资产评估入表、场内数据交易等方面技术标准;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如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作为试验田,分批次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进行压力测试;进一步优化一流营商环境,如着力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产业环境、城市环境等。
《意见》在金融领域也推出突破性举措,受到业界关注。如“支持深圳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等实践场景和规则体系”“允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等。
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港股企业主要分布于高科技、新经济等领域,在深交所上市后,能为市场注入高成长性资产,吸引中长期资金、提升市场活跃度,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和科技资产的投资信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事情办好。”深圳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郑红波表示,深圳将坚定扛起试点主体责任,求真务实谋划改革,真抓实干推进改革,务求实效总结改革,扎扎实实抓好改革落地落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