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3日,一个名为“情绪马赛克——青少年艺术疗愈公益计划”项目在第26期土&川读书会上正式启动。该计划是由在深圳出生、伦敦留学的“深二代”00后女生范乃毓独立发起,将邀请一批深圳专业艺术疗愈师参与,捐赠相应的公益服务,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艺术疗愈体验,旨在用艺术的创造性力量,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表达空间,照亮他们的内心世界,促进心理健康与成长,同时提升艺术疗愈的社会认知度和疗愈师的行业影响力。
土&川读书会是由福田区图书馆、深圳市双年展公共艺术基金会和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院联合发起,以“都市里重建乡土,川流中打捞时光”为宗旨,每期选取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人文经典中的一个“关键词”,邀请对乡土人文、社会学、公共政策或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感兴趣的朋友共同参与,与深圳的现实结合展开多元讨论,在思想碰撞中重识乡土,对话经典。
读书会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每周一晚上固定举行,前25期围绕深圳人的“差序格局、乡土情结、礼治秩序、空间生产、社区生计、社群经济、非遗传承、同乡村落与邻里互助”等乡土重建的现实挑战与可行路径,引起了与读者的强烈共鸣,并促进了一定的社区行动。范乃毓就曾经是第8期的分享嘉宾。
![]()
范乃毓
让每一片情绪,都找到它合适的位置。在谈到发起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时,范乃毓表示:她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孩子,少年时代有轻度的读写障碍,也就是大家所说的ADHD孩子,后来选择到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学习艺术指导。“情绪马赛克”是她的毕业设计主题,表达的就是人的情绪每分每秒都在受外界影响使内心发生变化,就像一片片不同色调的情绪碎片,需要被看见、被重视、被接纳、被认同与被管理。她希望利用自己通过艺术媒介疗愈自己的经历,来关注被忽视的青少年情绪世界,帮助三类未成年人正确面对情绪,用艺术来滋养生命。一类是面临学业、社交或家庭压力,需要情绪疏导的青少年;第二类是对自我探索和成长有内在需求的青少年;第三类是性格内向、不擅口头表达,但愿意通过艺术进行交流的青少年。他们被困在情绪的迷宫里,而艺术,是我们递给他们的那根线。
![]()
青少年艺术疗愈计划得到了深圳众多艺术疗愈从业者的支持和响应。有18年艺术设计教育经历的设计艺术学博士芳芳,在10月13日的读书会上,做了《拥抱真实的脆弱—艺术作为非言语的情感通道》的主题分享。芳芳博士是一名注册国际艺术疗愈师、WCP国际心理治疗协会认证艺术疗愈师、国际心理治疗协会(MAP)认证艺术疗愈师、家庭亲子教育指导师,多年来在深圳完成了上百个艺术疗愈个案服务。
![]()
芳芳
芳芳结合自己的从业体会,向参加读书会的家长朋友分享了自己对艺术疗愈的独特理解。她说,当乡土社会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型,差序格局松动、礼治被法治替代、土地依附减弱时,传统的情感疗愈机制也随之瓦解,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焦虑、抑郁等 “情感问题”高发不下,表现出明显的“乡土疏松症”和“关系的脆弱性” 其本质是旧的情感支持系统消失,新的系统尚未完善的 “过渡性困境”。需要以艺术创作的方式介入青少年素质养成与情绪管理、精神心理疗愈,以青少年全生命周期陪伴为目标,致力成就最具爱心的,少年儿童全年龄周期艺术素质养成与关爱成长的艺术服务,系统解决青春期心理问题(如考前焦虑、抑郁、躁狂、社恐等)、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如厌学、网瘾、叛逆、暴力、早恋状态等)、为青少年学习赋能(提升动力、目标、方向、专注力等),促进家庭成员、亲子、社交等亲情和关系构建与能力提升。
![]()
据悉,《情绪马赛克——青少年艺术疗愈公益计划》将历时1年,面向深圳有需要的社区和青少年群体开展服务,让更多的家庭获得来自艺术的助力,让更多的孩子得到艺术素质成长的陪伴,让更多的人心灵能得到艺术的滋养。最后会邀请参与该计划的深圳艺术疗愈师们,每人为家长们写一封公开信,最后举办小型成果展,让孩子的内心世界被点亮,成为五彩斑斓的生命源动力。
(网易新闻深圳频道 杨梓鑫 通讯员 张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