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由深圳市坪山区科技创新局主办、深圳兴湾生物医药发展顾问有限公司承办的深圳BioPark沙龙第143期“体内CAR-T细胞疗法全球进展及出海BD交易案例分享”在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园区成功举办。活动邀请了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兴湾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丹,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技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曾斌,深圳市华药康明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袁明三位行业大咖,围绕体内CAR-T细胞疗法、合成生物学创新、溶瘤病毒临床开发三大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分享。
本次沙龙精准链接产业需求,吸引了来自深圳细胞谷、大昌生物、普瑞金、广州忆龄医药、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等深耕生物医药领域的近40余位企业和科研机构代表参与。
![]()
活动伊始,坪山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高坦在致辞中表示,坪山区作为深圳市 “20+8” 产业集群生物医药重点布局区域,拥有生物医药企业超1300家,医药产业规模全市第一,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全市第二,药品生产企业数量等核心数据均占全市近四分之一,已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此次沙龙聚焦的体内CAR-T、合成生物学、溶瘤病毒等领域,正是生物医药未来产业的关键赛道,希望此次通过专家分享与跨界对话,能够助力企业攻克 “卡脖子” 难题,为坪山区生物医药企业探索细胞治疗创新路径与国际化布局提供关键支撑。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兴湾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丹以《体内CAR-T细胞疗法全球进展及出海BD交易案例分享》为主题,系统解读了下一代细胞治疗技术的革新方向。他指出,传统体外CAR-T(Ex Vivo)存在流程复杂、周期长达3-4周、成本高企等瓶颈,而体内CAR-T(In Vivo)通过 “一针生成CAR-T细胞” 的创新模式,可颠覆性降低时间与成本,有望解决患者可及性难题。
![]()
报告中,张丹院士详解了体内CAR-T的两大核心技术路径:病毒载体(慢病毒、AAV,转导效率高)与非病毒载体(LNP-mRNA,安全性高、易规模化),并结合国际合作案例阐述跨境协同的重要性 —— 如美国 Umoja Biopharma与中国驯鹿生物联合研发,依托 Umoja 的VivoVec™ LV平台与驯鹿的临床转化能力,加速产品全球布局;阿斯利康收购ESO-Bio的案例,则印证了体内CAR-T技术的商业化潜力。
![]()
张丹院士还重点介绍了其参与促成的普瑞金与全球细胞治疗巨头 Kite Pharma 签署的16.4亿美元 “超级订单”,这标志着中国在体内原位编辑疗法这一前沿领域,从“跟跑”迈向“共研”新阶段。他强调“生物医药创新无国界,通过 License-in/out、联合研发等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是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全球市场的关键。”
在生物医药未来产业前沿专题研讨环节,两位专家分别从 “技术创新” 与 “临床转化” 双维度,分享了突破性成果与实践经验。
01曾斌:合成生物学技术驱动功效活性分子的创新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技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曾斌以《合成生物学技术驱动功效活性分子的创新》为题,提出合成生物学作为 “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已实现从 “格物致知” 到 “建物致知” 的跨越。他重点介绍了我国特色微生物——米曲霉的产业化应用突破:作为拥有3000年食品酿造历史的GRAS(公认安全)菌株,米曲霉具备低成本培养、高蛋白分泌、高抗逆性等优势,经基因编辑优化后,已成功应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生产。
![]()
曾斌教授还展示了基于米曲霉的大健康产品案例,如 “玉花妍透润乳敷面膜”,临床数据显示其在修复皮肤屏障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效果,这印证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在绿色制造与消费健康领域的巨大潜力。
02袁明:溶瘤痘苗病毒KM1的临床开发
深圳市华药康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袁明则聚焦《溶瘤痘苗病毒KM1的临床开发》,分享了这款 “中美双批” 溶瘤病毒产品的亮眼成果。作为国内首个获得中美两国临床批件的痘苗病毒产品,KM1通过删除TK、N1L等毒性基因、插入IL-21与4-1BBL免疫因子,实现 “精准裂解肿瘤 + 激活抗肿瘤免疫” 双重功效,已在卵巢癌、宫颈癌、膀胱癌等适应症中展现优异疗效。
![]()
活动最后,参会嘉宾就 “技术转化瓶颈”“全球监管协同”“产业链协同创新” 等问题与现场专家们展开热烈讨论。现场专家和企业家们之间充分交换意见,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
本次沙龙的成功举办,既是坪山生物医药产业 “创新活力” 的缩影,更是区域持续完善产业生态的生动实践。未来,坪山将进一步推动更多前沿技术转化、更多创新企业扎根、更多跨境项目落地,全力构建 “技术突破有支撑、成果转化有平台、企业发展有生态、临床应用有保障、跨境合作有通道” 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建成 “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提供 “坪山支点”,更将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从 “跟跑” 向 “领跑” 跨越贡献 “坪山力量”。
